一、祖先的迁移和定居
康氏祖先在明代以前已无史可考,明洪武二十五年(1393 )迁民时,先祖思铭率子箫九从陕西怀安卫迁至太原府清源县南社村居住,箫九生荣有、登有二子,荣有是清源三代祖,裔孙繁衍,北居南社村,登有生通甫、顺甫二子,家有金银。为了防遭强盗所侵,父子三人担金微服,逍遥于西山之西,访得兴县山青水秀民情敦厚,文风蔚然依依留恋,遂置田购宅定居于此。登有及长子居城外东关栅栏门巷内,( 后代称栅栏门康家)。顺甫居城北六十里的瓦塘村。
二、建立家谱
祖宗定居兴县后,经过几代,子孙繁盛,都就业于士、农、工、商各行业中,其中士人专志学习。在明代已有仕进官宦,直到满清中叶,仕宦辈出,十二代孙康忱,中康熙甲千科(1714)解元、戊戌科(1718)进士,任湖广黄州府知府。在任时感到康氏生齿日繁,宜建立家谱,使后代知祖宗的来历和以后的传宗接代,遂纠合族人,议定以登有为兴县始祖,修缮家谱一卷,以后族人生子,年满十二岁者,即可名上家谱;延续后代,继承有人。东关二世祖通甫生子三,按系分三门,为长长门、长二门,长三门,瓦塘顺甫生子一,为二四门,家谱在瓦塘另立。
三、兴建宗祠
道光四年,四省巡抚兼两广总督、十四代孙康绍铺(嘉庆四年进士)兴建康氏宗祠于城外北关水神殿西,占地十亩,前后两院。大门悬“康氏宗祠”横匾,柱粗近一围,连屏门五檩四达。门角书“总督军门”,门侧立双鼓面门墩石和蹲坐口衔活动滚珠石狮,上八级石阶,进大门、过屏门。入前院、再登十二级台阶,上建大厅五间,西耳房三间(厨房),院东西各建平房五间,供族内贫寒子弟读书学习、族人往来后住和日常办公处所,过大厅中门,经甬道,上十二级台阶,建祠堂七间、六檩五达,堂内正墙分三阁, 各悬丝幔,阁内挂素绢长轴,高1.2丈、分层绘画小牌位,书写各系祖宗名讳,字迹工整雅观,中阁两侧竖七尺方斗、插12支12时辰令旗令箭,前置大贡桌,上摆钢质大贡器一付(灯台高三尺、香炉高二尺、香筒高2.5尺),贡器前放木质牌楼模型一座,高五尺,宽七尺,为北京巧匠所制,小巧玲珑造形美观,祠堂两侧为耳房,院东西上四级台阶建平房五间,囤积祭粮及祭祀什物,前后院落方砖满地,形成四合方院,宗祠东建小院一所,共建平房12间为看祠者所居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