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古代史书上看,康姓的起源主要有两支。一支出自姬姓,周朝建国后,周武王把他的一个弟弟分封到康邑,称康叔。随后康叔建立了康国,而康叔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:历代相传。另一支康姓来自西域,汉代时西域有一康居国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,康居国王子入汉,定居于中原河西他的后代以康为姓,这里也就成了康姓的一个重要发源地,
在历史的演变中,除了上面这两支主源外,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如一部分突厥人改姓为康,而宋朝时也有他姓改为康姓的。这些都促进了康姓的发展。
康姓迁变
先秦时期,康姓主要在河南地区,两汉时由西域康居国迁人的康姓先居住在甘肃、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区,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,很快南下湖北,又向东西移民迁居安徽和浙江。同时,河南的康姓居民向北发展进入河北、山西,东迁至山东、江苏。到唐宋时期,康姓基本上已分布到了全国各地。清初,康姓进人了台湾以及海外。
康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、东平郡、会稽郡等,其中以京兆郡最望。
京兆郡:三国魏时置郡名,西汉时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为“三辅”之首。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市北)。
东平郡: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,治所在无盐(今山东东平东),南朝宋时改为郡。
会稽郡:秦时置郡,治所在吴县(今江苏苏州市)
康姓的堂号亦有“京兆””“华山”、“会稽”等
康姓名人录
康姓历代也有不少名人,三国时的东吴高僧康僧会,东晋前期的著名高僧康僧渊,唐朝大将军康植,北宋抗金英雄康延泽,南宋学者康与之,元朝戏曲家康进之,明朝文学家康海,清末维新领袖康有为,当代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康克清等。这些康姓后裔,都为康姓的历史写下了灿烂的篇章。
维新领袖康有为
康有为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,11岁父亲去世,随祖父读书,深受程朱理学的熏陶。他博览群书,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,功底很深。
在清政府发行的官署的《邸报》中,康有为了解到京师风气和早期维新派的政论。1879年,康有为游历香港,接触到《西国近事汇编》和《环游地球新录》两书,开始关注西方的文明制度和政俗习惯。3年后又到上海,多方求购西学书籍,深人研读之后,深感“西人治术之有本”,思想上萌发了学习西方,进行维新变法的要求。
康有为像
中法战争后,民族危机日益深重,康有为深感责任重大。他开始积极寻求救国之道,将学习西方之长、实行维新改革视为己任。1888年,他北上参加乡试,同时上书光绪帝,提出了“变成法,通下情,慎左右”的建议,希望清政府能够实行改革。
他认为治学莫大于救国,于是,他将学术研究同政治改革密切结合起来,致力于培养维新人才,用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,他要把学生引导到维新变法的轨道上来。在讲学过程中,康有为写成了两部理论著作《新学伪经考》和《孔子改制考》。这两部书表面上是历史考证的著作,实际上是戊戌变法的理论著作。
1895年春夏之交,康有为和弟子梁启超召集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,提出“变法成天下之治”的主张,坚决反对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,这就是著名的“公车上书”。从此以后,他不仅是变法理论的导师,而进一步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。
从1888年至1898年,康有为先后7次上书,设计了一个以君主立宪为主体的救国方案,反复申述和论证了他的政治主张。康有为的第6次上书,即著名的《应诏统筹全局折》, 他从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,论述变法的必要,从面得出“变法面强,守旧面亡”的结论。
这次上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,康有为受皇帝之命提出了变法的具体步骤,即“大哲群臣以革旧维新”“开制度局于宫中”“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”三大急务。1898年他又向皇帝量上一部《目本政变考》,目的是要中国效仿日本明治维新,采纳西政,实行君主立宪制度。
康有为在极力争取皇帝支持,实行自上而下改革的同时,也把目光投向社会。1895年,他领导创建了维新组织强学会,办起《中外纪闻》《强学报》等维新刊物。1898年4月,以“保国保种、保教”为宗旨组织起保国会。
光绪帝朝服像
1898年6月11日,光绪帝终于采纳康有为的建议,下诏变法。6月16日,在颐和园勤政殿,光绪帝特旨召见康有为。光帝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,谭嗣同、杨锐、刘光第、杨深秀等人入军机处任章京担负具体职务,推行新政,为了便利康有为为皇帝出谋划策,光绪又特许他专折奏事。
在百日维新中,康有为充当了政治改革方案的设计师,光绪帝发布的一系列新政,基本上是根据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的改革建议颁行的,其内容涉及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教等各方面。
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,维新派与顽固守旧派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起来,双方争斗越来越激烈。慈禧太后于9月21日发动政变,绞杀了新政。光绪帝被幽囚,康有为、梁启超逃亡国外,谭嗣同、林旭、杨锐、刘光第、杨深秀、康广仁六君子被杀害。变法仅仅持续103天,就以失败而告终,故史称“百日维新”
变法失败后,康有为在海外流亡了16年之久,他周游列国,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案。辛亥革命后,康有为在上海担任孔教会会长,创办《不忍》杂志,提倡以孔教为国教。
1917年,为支持张勋复辟帝制,康有为来到北京,这次复辟帝制几天工夫便被粉碎,康有为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。
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,他致电犬养毅,要求日本政府从山东撤军,归还青岛。
1922年7月,他怒湖南省长赵恒惕分裂国家的所谓“联省自治论”。由于迷信皇权,康有为思想渐趋保守,在海外组织保皇会,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论战。
1927年3月31日,康有为与世长辞,终年70岁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